-
#在安利我的兴趣#清代金沙江淘金有多残酷?商人九死一生,百姓颗粒无收,土司坐地收钱
“金子产自丽水”,这句老话里的“丽水”,指的就是如今云南丽江境内的金沙江。这条发源于吐蕃的大江,一路流经铁桥、宝山、永宁、北胜,最终抵达东川,江水裹挟的泥沙里,藏着无数人觊觎的“软黄金”,也埋着数不清的血泪。
在江边,最常见的是贫苦百姓佝偻的身影。他们蹲在滩涂上,一遍又一遍淘洗泥沙,指望从浑浊的水中筛出几粒金屑。可一天忙碌下来,到手的金子往往少得可怜,连糊口都难,最后只能低价卖给从四川赶来的商人——这些金屑,要靠商人转运到各地,才能变成真正流通的财富。
但这看似简单的“百姓淘金-商人收金-朝廷得金”链条里,藏着三重撕裂的利益格局。
首先是土司的“土皇帝”特权。金沙江淘金的税收,牢牢攥在当地土司手里,哪怕是朝廷派来的汉族官员,也插不上手。这意味着朝廷想从淘金产业里抽成,得先过土司这关,而土司的截留,最终都要转嫁到百姓和商人身上——百姓卖金的价格被压得更低,商人收购的成本却悄悄涨了上去。
更苦的是那些四川富商,他们成了朝廷“甩锅”的对象。朝廷每年硬要求云南缴纳五千两黄金,按当时市价折合四万缗钱,这笔硬指标没落到官府头上,反而让商人来扛:富商得先从官府领定金,再跑到各地收金,收不够就要自己赔。可金沙江的金就那么多,百姓手里的货有限,土司又在中间卡脖子,不少商人收不上足够的黄金,要么选择逃亡,要么被官府追责,连亲戚族人都要被连累,监狱里的人从来没断过。
更致命的是“瘴气劫”。为了凑够黄金,有些商人不得不冒险去贵州、四川的瘴气重灾区收购,那些地方环境恶劣,疫病横行,十个人去了九个都得死。与其说是去收金,不如说是去赌命——运气好能带着金子回来,运气差就直接把命丢在异乡,连尸骨都未必能运回家。
有人说永平山的山涧里也有金沙,颜色比金沙江的更红,可没人愿意去。因为那地方的金沙看着好看,含金量却低得可怜,忙活半天连成本都收不回,与其在那白费力气,不如去金沙江畔搏一把,哪怕明知可能赔上性命。
说到底,清代金沙江的淘金热,不过是一场“上层分利,下层送命”的闹剧:朝廷坐享其成要黄金,土司手握特权收重税,百姓卖苦力换温饱,商人则在中间被架在火上烤,要么逃,要么死。那些从泥沙里淘出来的金屑,闪闪发光的不是财富,而是底层人的血汗和商人的白骨。
举报
